本帖最后由 无名小鱼 于 2013-8-4 03:28 编辑
时光飞逝,在经过一个世纪的演变后,汽车由军用品到奢侈品跨越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蒸汽机车到现今的两栖军用车,无处不韫藏着人类的智慧表现,可见大家对汽车的钟爱有增无减。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汽车功能为我们增添了驾驶的乐趣。比较经典的案例如“自动波”的诞生,释放了驾驶者的左脚和右手的重复性动作,简化了控制操作,充分体现汽车设计者的服务精神。还有近段时间才出现的GPS(导航系统),为远行的用户提供地图查阅的功能,方便在陌生环境中辨识方向。 但出于商业上的考虑,更多的汽车企业为了在残酷的市场中保留位置,逐渐把汽车的产品观念改变,原本作为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被做成了奢侈的玩具,向消费者灌输了扭曲的价值观,使驾驶者在行车的过程中产生莫名的优越感,试想一下,这种高档车或多功能车真的是产业朝阳吗? 如果大家认为都想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到某些的功能,我想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希望大家可以用平常心来理解,若有用词不当或表达不清的请各位别介意。 听说最近某国的智能汽车已经成功研发,并得到用户采纳。但试用者使用后口碑不一,由于不能亲临体验,我们只能通过一些已有的知识来证实某些论点。较于我国现有车企也相继研发类似技术,关于核心技术我们先放一放,尝试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待这种高科技产物。 首先是车辆的运作原理,通过网上的测试视频可以看出,行车线路是基于一种可寻轨迹,通过利用车辆的眼睛(红外传感器,雷达或测距仪)来判断路况的变化,实现行车过程中的转向和加减速。这种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有所保留,请听我慢慢分析。 大家有否想过,这种技术大部分是通过某狗公司的卫星地图导航系统和云处理能力实现的(可以想象为何产龄半世纪以上的车厂,也存在没法跨越的瓶颈)。2012年该国人口达到3.1亿,为了能满足海陆空三军和多余牛毛的民用设备,每年国会通过的太空总署预算就超过8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一个二级市的月均GPD)还不算私人投资。拥有400颗以上的人造卫星(总数比其它国家总和还多),至于卫星的质量和效率与其他国家的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想想太空穿梭机和火箭就不是一个档次。 再来运算能力,某狗的计算中心每日的耗电量超过瑞士日内瓦的全市总和,通讯速度可见一斑。在如此的高帅富环境下,以每人每次驾驶一辆车计算,每天在路上的车辆最多3.1亿台。计算精度可以达到小数点后的N位,足以满足该国的使用有余还能供其他国家使用。而该国的通信环境已经超过4G(制式)网络速度,实时通信可随时应变大部分突发情况,提供不时之需,看看咱们的手机我都不好意思说了。 关于研发时间,大家不要以为智能车十年八年就能研发出来,没有三、四十年的技术沉淀一切都是忽悠人。人家上世纪中旬就开始构思设计(太空登陆车),到今天已经是更换N个版本。企业为满足当下某些特殊嗜和帮助伤残人士(扶贫),不得不弄出些新花样来炒作一下,娱乐大众。 再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国内情况,电动车本来是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何一直不能实现量产。主要原因并不是技术瓶颈,而是他们的国会议员大部分是资本家,还有部分政客的支持者,基本是产业领袖(已垄断行业)。所有新产品在通过国会审核时必须由他们来做最终决定。如果不利于产业发展或损害利益,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几个月前的底特律市为何申请破产,相信不用我多说。在经过一轮疯狂挣扎后,终于硬着头皮向外宣布,某智能车的功能如何先进,大家快来投资。 最后说说一些接近身边的,如果各位的亲人或朋友独自坐在某款无人驾驶的车辆中,能百分百安心吗?我估计10个中9个不会,还剩下那个的我希望不是瞎的。别人的车龄只有5-6年,我们的要么开到报废,要么套现不得不转让,思路决定出路啊。再回顾一下我国的现有路况和环境,960万平方公里,14亿人口,4000万的汽车存量,但堵车已经成为家常便饭,需要如何改造道路才能满足其增长速度,难道我们的汽车每天都要错峰跑长途吗,你有这样的时间也没有这样的精力吧。何况天朝的高官会为区区几辆智能车而改造道路?如果真要搞,那需要多少时间多少人力物力,羊毛是出在什么身上?可能到车辆报废那天还没有完成改造,说不定哪天又冒出什么新玩意大家都不开汽车了,或者在车库最后一公里没有改造,那不是纯忽悠吗? 好了,说得这么多大家能否理解吗?不明白也行,就纯吐槽,以上的所有内容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