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jack_channel 于 2014-5-16 14:08 编辑
声明:本楼层纯粹参与活动,与奖项无关
大一刚来学校的时候,各种社团看着眼花缭乱,但是好像都勾不起我的兴趣,直到后来看到了“学生科创中心”,就果断加入了,在里面认识了很多懂得机械和电子的高手,还记得大一刚进去的时候,做的第一个作品是“抽水泵”,就是利用电机和螺旋桨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面做的简易抽水泵,后来接触到了51单片机,学习了各种流水灯,数码管,点阵,LCD1602等等,还记得那时候看的是郭天祥的《新概念C语言51单片机》,里面讲的非常好,都是白话文,讲的通俗易懂,那时候就在想自己以后学会了,也要写一本类似的书。 大二的时候被师兄推荐加入了飞思卡尔智能车实验室,那时候刚好是暑假,就在实验室看着大三大四的学长在备战华南赛和全国赛,感受了那种氛围,后来自己组合了一个3个人的队伍,参加的组别是光电组,那一年,单片机还是MC9S12XS128,车模还是A车模,3个人坐在一起,拿着师兄全国赛的代码,还有一本介绍单片机的寄存器的书,一点一点的攻破,从IO,AD,PWM,ECT,PIT各个模块一个一个解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了我们的第一个程序,那时候用的还不是线性CCD,而是红外对管,第一次跑起来的时候确实是无比自豪;校内赛之后,为了获得更大的前瞻,我们就换成了激光传感器,于是开始了苦逼的制作激光传感器的道路,各种502,AB胶充斥着,实验室无处不在的激光头,还有在对焦的人儿,桌子上,地板上,走廊上,每个地方都试过......从三极管的驱动方案,到集成IC的驱动,从小透镜到大透镜,从单排激光到双排激光,从一一对应到一对多,从固定发射到分时发射,从不摇头到摇头,从开环跑到闭环跑,看各种技术报告,冒泡算法,边缘跳变,异或运算,再到特殊赛道检测,路程计算等等,经历了无数摧残,学会很多,懂得很多,也失去了很多,经历了一些惨痛的教训,也遭受了一些毁灭性的打击,看清楚了很多事情,但是这都没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人生总在不断学习和成长......
经验总结:从一开始做车,就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知道自己哪个阶段需要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特别是第二次参加比赛的同学,心里面更应该有这个概念,不能每天都迷迷糊糊的调车,要有计划地调车,不然到了比赛前一个月,你还是停滞不前,该解决的问题没解决,该完成的工作也没完成。我们在第二次参加比赛的时候,心中已经规划好了最终车子的形态是怎么样的了,到比赛前一个月车子基本也是跟心中规划的基本一致,速度在2.9m/s左右,前瞻55cm,为了保证稳定完成比赛,还一度把前瞻降低到50cm,在后期无聊之中,还研究了一些算法:比如跑一圈可以得出赛道长度并用数码管显示,特殊赛道用蜂鸣器检测,还有激光头损坏的自我检测,并用拨码开关来控制每个激光头的亮和灭,以便在比赛中发生激光头损坏的情况下可以马上进行维修等等,到最后一个月,我们基本上不调车,做的比较多的工作都是预见比赛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并做一些针对性的处理方案。
致 永不磨灭的痕迹—火星人一号
|